赵丽华诗歌风波:一场文坛的意外风暴
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
赵丽华诗歌事件是2006年中国文坛的一起重大事件,因其参与人数之多、波及范围之广、影响力之大,被媒体称为“自1916年胡适、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”。事件的起因、发展、高潮及后续影响,都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诗歌的多元态度和文化冲突的复杂性。
事件的起因可追溯到2006年8月,有人以女诗人赵丽华的名字建立了一个网站,该网站不仅粘贴了赵丽华2002年之前的一些短诗作品,还炮制了一些伪诗,如《黄瓜诗》《谁动了我的花内裤》等,并配上“鲁迅文学奖评委、国家一级女诗人”的标签到处转贴。此外,还创立了以赵丽华名字的谐音而来的“梨花教”教派,把赵丽华封为教主。这些恶搞的内容在最具娱乐性的天涯社区娱乐八卦论坛大量转贴,迅速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恶搞,赵丽华本人并没有立即回应,但事件很快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著名80后作家韩寒、球评家李承鹏等人站在质疑赵丽华的一方,认为她的诗歌水平不高,甚至不是诗。而著名导演高群书、音乐人舒楠、出版人沈浩波、导演尹丽川、作家张立勤、诗人橡子、杨黎、孙智正、芦哲峰等先锋诗人、电影人、音乐人、画家等则站在赵丽华的一边,认为诗歌应该有多元化的表达,赵丽华的诗歌具有探索意义。
随着事件的升级,各类论战文章铺天盖地,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也纷纷做专题报道论战过程。甚至有人利用做诗软件,几天之内就在互联网上制造出了万人齐写“梨花体”的壮观场面。这种网络狂欢不仅让赵丽华本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,也让整个诗歌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之中。
2006年9月30日,著名诗人杨黎等各流派代表诗人齐聚北京朝阳区第三局书屋,召开以“支持赵丽华,保卫诗歌”为标题的朗诵会。尽管赵丽华本人并未出席朗诵会,但会议仍然吸引了大量媒体记者。会议接近尾声时,“物主义”代表诗人苏非舒出人意料地以“脱衣秀”方式阐释了他的诗歌观念,他当场一层层地脱去了身上的16层衣服,直至全裸。这一举动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,再次引发了对诗人的批评狂潮。
随后,2006年10月26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11版刊登了一篇署名“李舫”的记者综述文章,标题为《在近来的一连串恶搞事件中,诗歌沦为大众娱乐的噱头——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?》。文章援引了网络上的“恶搞版”诗歌,对赵丽华进行了批评,并引用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、俄罗斯诗歌研究专家汪剑钊博士的“批驳现代诗歌”的言论。然而,文章刊出后,汪剑钊迅速在“诗生活”网站发表严正声明,称记者李舫不仅没有采访他,还“虚构了我的一段话,这段话与我平时对诗歌的看法、立场完全相悖”。这一声明再次引发了广泛热议,使事件进一步升级。
《天涯》杂志主编、诗人、评论家李少君也在他自己的博客及天涯网站撰文《强烈要求〈人民日报〉记者道歉!》,对文章的内容表示强烈不满。同时,作家赵思运撰文《赵丽华,当下诗坛的“耶稣”!》,认为赵丽华成为了一个代整个诗坛受难的人,承受着本该由整个诗坛承受的冲击。
2006年11月27日,《诗歌月刊》、《乐趣园》、《伯乐》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了题为《颠覆!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诗歌建构专题研讨》的研讨会,几十位重要诗人参加了会议,赵丽华也参加了会议。研讨会把现代诗歌放在急剧转换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,放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“恶搞事件”暴露出来的有关现代诗歌的问题和矛盾,并对中国整个文化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。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赵丽华诗歌事件的回应,也是对当代诗歌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反思。
然而,事件的高潮并未就此结束。2006年12月30日,赵丽华所居住的城市廊坊下了入冬以来第一场雪。赵丽华在博客中写下一首诗《廊坊下雪了》,内容只有两句话:“已经是厚厚的一层并且仍然在下。”这首诗的发表再次引发了网络轰动,几百家网站同时转载,各种评论和引用文章竟然高达35400篇。这一简单的诗句不仅让网民看到了赵丽华诗歌的另一面,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诗歌的价值和意义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对赵丽华及其诗歌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。2007年3月14日,赵丽华
- 上一篇: 魔兽世界怀旧服法师天赋该如何加点?
- 下一篇: 中元节烧包袱:皮纸上称呼书写指南
-
揭秘!成毅与袁冰妍的幕后风云:一场娱乐圈的情感漩涡与真相探索资讯攻略10-27
-
揭秘“456”背后的网络热梗资讯攻略11-01
-
揭秘!权健陷传销风波,国家为何不立即取缔?背后隐情引发热议!资讯攻略10-27
-
揭秘!德邦总管打野最强天赋符文搭配,轻松上分秘籍大公开!资讯攻略10-28
-
英魂之刃:风暴之灵高效加点、出装与实战玩法攻略资讯攻略11-01
-
独家揭秘!《扫黑风暴》震撼上线,哪个平台正在热播,你绝不能错过!资讯攻略10-24